在老家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定娃娃亲。当时我们家的条件很好,我又聪明伶俐,很多人上门“提亲”。我的父母肯定会让会孩子读书所以并不主张定娃娃亲,但父母又怕让人闲话。在农村,大家是最忌讳让别人说三道四的。后来没有办法父母就口头答应了一个,当时我好像上小学三、四年级。那个男孩子绝对是我们村数一数二的孩子。尽管是“定”了一个,也只是一句话而已。这事儿就这样放着,因为我们的成绩都很好,家长也希望我们一起考大学出去。他大我两个年级,他考上大学后,才由他母亲带着第一次正式的去我们家。当时我竟然一点也不害羞跟人家云里雾里的聊了大半宿。
他在大学开始给我写信,主要是给我寄他高考前自己总结的资料、讲大学的见闻。他的这些信件使我意识到我必须好好学习。高三时我的成绩一路直上,在班上也算是名列前茅了。他寒暑假放假都去我们家,从那时起父亲开始不喜欢他了,现在说起来有点可笑,因为他在我们家说话还夹杂着普通话。每次他走了父亲都说,告诉他下次不要来了,说话还假洋鬼子,听了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。并且郑重地告诉我,你将来出去了在外面说那个普通话就说,说外国话我也不管,但是回家就说家里的话,你要是敢用那半土不洋的怪腔儿,我就扇你的脸。当时我就不明白了,说话和扇大耳光有什么联系。后来我上大学和工作后回家也是说地地道道的方言,不是不敢违反父命,而是认为没有那个必要装腔作势。乡亲们都夸我:“上了这么多年大学说话一点也都没变,没有忘本”。父亲听了很高兴。
其实我并不认为他说话的问题有那么严重,尽管父亲还是坚持只有说话办事大大方方的人才能做大事情。后来我也上大学了,我们开始通电话,每次都是短短的几句,大多数他打给我、偶尔我也打给他。我上大学后还很害羞,跟宿舍的同学说是一个哥哥,因为我们通话也就是问问学习和生活。但我打给他时,他的舍友经常会起哄,经常拉长了声音喊:“**,找你的!”,他们这么一喊,我的脸在另一端马上就红了。后来我主动和他解除那口头的“亲事”,是因为他快毕业了,他想回石家庄工作。当时我读大二,我清楚地知道,我大学毕业只去北京或上海,或者出国。因为他毕业了,我不想耽误他。其实我们虽然“订亲”了这么多年,但我们连手都没有拉过。因为一开始是父母答应的,所以后来也是父母出面解除的。
说实话,如果他当时有一点魄力留在北京或上海,和他过日子应该也可以。高高的、帅帅的,斯斯文文,单纯正气。
后来,我好像大学刚毕业的时候,他就结婚了,据说女孩子很漂亮、女方家的条件很不错,我还冲母亲发脾气了,你说我吃哪门子醋?!
评论